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河溪網

【台灣河溪學院】河川復育入門 課程紀錄

已更新:7月17日



今年系列初階課程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錯過前面課程的朋友請把握機會!7月2日邀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王筱雯教授分享「河川復育入門」,說明河溪復育相關議題,以及綜整考量不同面向(河相、水文、生態等)的營力與動態對於河溪復育重要性。


認識河川復育原則

當面對一條因人為活動劣化的河溪,想透過復育以恢復河川健康,究竟該從何作起?筱雯老師以曾參與和研究的案例出發,提出下列河川復育的關鍵原則,這裡列出來作為想推動河川復育的夥伴參考,包括

  • 從河溪的歷史變遷背景來思考「復育」什麼?

  • 根據都市型/荒野型的限制與機會來設定復育目標

  • 生物物種仰賴連續性/動態:復育「營力」,而不是型態

  • 理解「系統」,考量更大的時空尺度以設定復育行動的優先順序

  • 河溪復育是不斷試驗與學習的過程,持續從案例評估中學習及適應性管理


制定河川復育計畫前需要理解大時空尺度系統

課程中老師舉出國內外包括Uvas Creek、七家灣溪一號壩、種瓜坑溪復野、復育案例評估經驗作為說明。


在Uvas Creek復育案例裡,根據當時非常流行Rosgen的河道分類系統將河道設計成單一、穩定蜿蜒型態,但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因大水來臨被沖毀而復育失敗。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個案例讓我們了解,當從更大時空尺度看時,以歷史地圖為證據,會發現Uvas Creek原為辮狀河道而非蜿蜒河道。若復育只考慮眼前河段型態,忽略河川自然營力,且缺乏對更大時空尺度系統的理解,復育計畫也會走向失敗。


拆壩後生態一定會變得更好嗎

看著簡報上的問句「拆壩/降壩後就一定會有更好的生態條件嗎?」就在想著答案是什麼時,老師就提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美國哈德遜河上愛德華堡大壩拆除後,河川的縱向連續性恢復了,卻也導致原本因大壩阻隔在上游的大量有毒沉積汙染物隨著水流向下流動,影響下游的河川生態。


另外,「透過拆壩,不同面向的生態都能恢復嗎?」很多時候只是部份條件的復育。因此,拆壩時更需要釐清目標,以科學支持設定策略,指認關鍵的河相營力,充分了解因果關係及對不確定性做因應。


河溪復育是不斷試驗與學習的過程

「河溪復育是不斷試驗與學習的過程,持續從案例評估中學習及適應性管理」,但無論國內外都面臨復育計畫缺乏監測和評估。美國案例研究提到「超過170億美元的河川復育工作中,僅有不到5%有進行科學監測/評估。了解系統變化至關重要,缺乏評估阻礙了河川復育的進展」。在國內,河川治理計畫也常面臨同樣的題,缺乏施工後完整監測及成效評估。除此之外,老師強調設定合理河川復育目標的重要性,因概念性的河川復育目標不明確,即使有監測做對照,也常無法回應復育目標及評估成效。



歡迎報名河溪學院系列初階課程

在河川復育入門後,接著是7/23(二)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蕭向吟專案經理帶來「指南溪改造經驗分享-恢復河川生命力」,將透過政大指南溪案例分享,說明如何在不使用混凝土面層的情況下,讓防災、生態及景觀目標畢其功於一役。


★系列課程簡介及報名連結

★錯過先前的課程了嗎?請看課程紀錄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IG,以獲得最新消息!

108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