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河溪學院 】台灣河溪復育實務進展 課程紀錄

已更新:2024年1月6日

倒數第二堂初階在上周(9/14)剛結束,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楊佳寧博士「河作的故事─台灣河溪復育實務進展」。



復育是讓河溪恢復健康和活力

什麼是河溪復育呢?佳寧老師提到復育指的是讓河溪恢復到健康有活力的狀態,而且,不僅僅是恢復生態系統,還有人與水之間的關係。


但是,要怎麼透過復育達到兼顧人與生態需求的目標呢?


在計畫開始的規劃設計時,就將人(工程)與生態的需求融合考量,而不是事後再進行補救生態措施。對於工程人員來說,在面對複雜的河溪環境時,手中擁有越多樣的工法與技術工具,越能找到適合解方;同時,需要相應的設計施工規範與驗收機制,讓混凝土以外的工法也有運用空間;然後,還需要有勇敢的業主和第一線人員透過河相學(河流地形學)掌握河溪的面貌與個性,做出連結工程治理與生態棲地的嘗試和創新。


兼顧取水與生態的灌溉設施改善計畫

佳寧老師團隊在田寮洋進行取水設施改善計畫。流經田寮洋的遠望坑溪有豐富的洄游物種,但取水堰體過高,阻礙洄游物種回家的路,所以計畫目標之一就是恢復洄游廊道;老師也特別提到基本前提是顧好機關本業,包括滿足灌溉需求、不增加防洪風險及維管負擔,綜合以上希望最終做到完成兼顧取水與生態的灌溉設施。


計畫前期透過詳細的水文分析及河相調查,提出河相整體改善方案,工項之一是拆除多數混凝土堰體及固床工,改設置近自然固床工–石樑工,以保有水密性及孔隙,不易產生全面伏流,能提供多元的棲地讓洄游物種使用。在經過不斷與現地施作人員溝通,如調整拱跨距過大問題、確認水密、檢查拱的高程及移除拱下方的大石以免阻礙潭區生成等等。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了,在今年施作完工一個月後,已經觀察到新增數種洄游魚類!由一連串詳細的調查、規劃設計及施作,而能兼顧人與生態的需求,真的很讓人感動呢。


最後,分享佳寧老師在課程的總結:「河溪復育是一條跨領域整合的漫長道路,從理解河溪健康的樣貌,透過減法工程幫助河溪自癒,以近自然工法加速河溪療癒。」


參考資料

(1)河相學應用於河川治理規劃參考手冊(PDF檔) 連結


(2)河川治理必修課-流域公民基本功六講

(一) 流域的今昔與展望 連結

(二) 河相:河川的面相 連結

(三) 氣候變遷下的流域水文學 連結

(四) 河川的日常親水 連結

(五) 河溪生態復育之路 連結

(六) 國土計畫與流域管理連結




Comments


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t available anymore.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