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溪學院 健康的河溪生態系課程記錄】
延續的開始─河溪學院開學日
台灣河溪網集結的初期,夥伴們透過一場又一場的讀書會與講座,共同釐清台灣河川溪流治理的困境,並勾勒未來願景。奠基在共同的學習上,我們拉出了各種倡議與各種行動策略。我們認為,共同討論與學習,是維護並修復台灣河溪生命力的重要基礎。
對於河溪生態系、以及非工程/結構(nonstructural)水患治理缺乏充分理解,是台灣河溪治理工作的第一線的難題。如何讓相關實務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認識健康的河溪生態系及其價值,進一步認識氣候變遷下與洪水共存的新興治理思維,是台灣河溪學院最重要的任務。
(照片說明:講座開始前,由社團法人台灣河溪網協會廖理事長桂賢老師跟大家分享辦學初衷) 健康的生態系才能提供人類良好的服務
河溪學院的第一堂課,是由趙榮台老師講授「健康的河溪生態系」。每當提到生態,經常會與環境保護聯想在一起,事實上,生態系與人類生存習習相關。趙老師根據千禧年生態系評估,表達生態系提供支持、調節、供應及文化共四大項生態系服務,我們正在從生態系獲得相當多好處!現今卻因為人類活動需求對生態系產生壓力,使全球在陸域、水域及海域的生物多樣性都在下滑。
透過趙老師的介紹,我們認識生態系健康(Ecosystem health)作為新興領域,用「健康」來描述一個生態系「良好」的狀態,目的是希望喚起人們意識到環境正在惡化,強調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態系才能持續提供人類服務。
(照片說明:趙榮台老師為開學日第一堂開場)
河溪生態系的生態完整性取決於自然的動態特性
縱然因為社會觀點一直在演進及變化,魚類、昆蟲甚至是農業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對於什麼樣是健康的河溪仍有許多不同看法,但趙老師提醒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健康的河溪時,須留意「河溪局部的健康和整體健康不能劃上等號」,從外觀看起來健康不一定表示實質是健康的。
我們經常做很多事希望河溪能依照設想的方式流動,但是在趙老師的介紹下,讓我們了解河溪是動態而非靜止不變,如流量的大小幅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等因素會影響到水質、能源、物理的棲地及生物互動,以上的動態特性決定了河溪生態系的完整性,而有完整的生態系才能提供人類眾多的生態系服務。
(照片說明:老師強調三次,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獻)
從濱溪帶及伏流水層認識河溪生態系
接著,趙老師從橫向及垂直維度來說明溪流的生態功能,前者提到河溪的肩膀-濱溪帶,是溪流兩側的自然帶。「以美國華盛頓州資料為例,濱溪帶要發揮穩定河岸的功能至少需要8公尺寬、控制洪泛則至少需要20公尺寬。」藉國外經驗不禁令人想起台灣的河溪治理,往往將濱溪帶視作需要剷除的對象,而並未將濱溪帶原有的生態功能納入設計考量。
而從垂直維度認識河溪,老師所介紹的是伏流水層的奧秘,這塊由地表水與地下水混合的區域裡,住著一群對大部分人來說,相當陌生的幽黯動物,牠們維繫地下水潔淨長達兩億年,是地下水的健康指標!
(照片說明:地下水的健康指標幽黯動物) 我們對河溪生態系仍有太多未知
趙榮台老師以「健康的河溪生態系」揭示我們受限的治理思維,從縱向保留河川自然消能型態;橫向保留洪泛平原與濱溪綠帶,促進營養鹽輸送與沉積;垂直向關照伏流水層,作為河川逕流與地下水層的交換機制,展現我們對於河川生態系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這是任何在執行河川整治、水資源與土砂資源利用的主事者們,不能不看見的,否則我們只會永遠在寅吃卯糧的惡性循環裡,漸漸失去走向永續發展的條件。
學員們的學習回饋
-更完整了解河溪生態系及複雜性,以及看待溪流的維度及時間。
-了解不同流量對生態的益處。
-認識伏流水、幽黯動物。
-原本對河流的知識為零,現在對河流有一點概念。
-對很多議題或現象只是懵懂的了解而已,僅只於表層,這堂課很充分的說明了核心概念,建立邏輯。
-------------- ※河溪學院初階課程報名連結 https://neti.cc/08Er9V4
※此系列課程共12堂,6月課程將會在5月初開放報名,歡迎預留時間及關注粉專最新消息。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