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台灣河川失望工程名單──員山鄉湖西村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

作家相片: 台灣河溪網台灣河溪網

本次要藉由2024年度河川失望工程名單之一,宜蘭員山鄉湖西村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揭示個案背後彰顯的不當治理課題,促進制度研議改進,以期未來避免類似案例再度發生。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工程位於要通往雙連埤的台7丁道路旁,由於111年尼莎颱風造成大面積崩塌,由工程會補助2365萬元啟動第一期災害復建工程,進行土石整理、設置固床工、防砂壩、擋土牆等,而後112年9月強降雨致使土砂填埋野溪及聯外道路,由宜蘭縣政府自籌1680萬元設置造型護岸、打樁編柵、邊緣保護工。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1(照片來源: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2024.07.03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1(照片來源: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2024.07.03

本案是由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關注追蹤,於112年參與兩場工程說明會,接連提醒災後復建工程也應注重生態保育原則。會勘時的保育對策建議,包括邊坡緩坡化及粗糙化、保留動物逃生通道、橫向構造物形式調整以維繫生物洄游路徑。然而回到完工現場,溪流被整成排水溝,造型護岸筆直陡峭、河床整平搭配十幾道水泥固床工,野溪失去低水流路,成為典型只考量高水治理、加速排水,而忽略野溪坑溝生物利用需求的整治結果。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2(照片來源:台灣河溪網協會)2024.12.09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2(照片來源:台灣河溪網協會)2024.12.09

有實質保全需求下,災後復建工程有其必要,也可能因為時效性使得工程未能具有更充分的規劃設計及溝通參與。然而,公共工程委員會於「公共設施災後復建工程經費審議及執行作業要點」中,針對復建工程的規劃設計及審議原則,已有提出應基於因地制宜、安全及生態保育原則,以恢復其原有功能為目的。但本件案例呈現的兩面光排水溝設計,未能看見對上述相關原則的落實。


關鍵問題包括:

1.復建工程設計未落實生態保育原則:工程會現行規範強調應「因地制宜、安全與生態保育」,但地方實際執行仍以傳統溝渠設計為主,未考量野溪生態功能。


2.生態檢核機制有待擴大適用:現行生態檢核規定允許災後復建、中央補助未達50%的工程免辦生態檢核,導致多數野溪工程仍忽略生態需求。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3(照片來源:台灣河溪網協會)2024.12.09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3(照片來源:台灣河溪網協會)2024.12.09

在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中,提及災後復建工程及中央補助未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地方政府自辦工程,得不須辦理生態檢核。一條又一條野溪的命運,就在沒有追溯崩塌背後可能的人為因素、沒有注重野溪原有的生態功能;沒有生態專業的評估與協助下,任由水利水保工程整形加固,整成了無生機的人工排水溝。希望藉由此案例與各界共同反思:將所有野溪整成排水溝的災後復建工程,是否是我們需要的?


野溪不應淪為無生命的水泥溝渠,復建工程應以恢復野溪原貌為原則。台灣河溪網呼籲相關單位重新檢視災後復建工程技術標準及審議原則,確保復建工程不再只是將所有自然野溪整成排水溝,更能協助恢復溪流生態功能與過程,守護生物多樣性,並據以檢討相關工程技術規範,強化工程對於保全生態功能的重視。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