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數人溪望嗎?看見希望的契機!】
- 台灣河溪網
- 4月1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雖然還有諸多挑戰,但找到河溪復育的機會、再向前邁進,是這次開辦希望工程獎的主要目的。」台灣河溪網協會廖桂賢理事長向各獲獎案例代表提問:「各位看到的契機在哪裡?」
隨著治理技術的演進、對河川多元需求的再現,在修復或新設的治理工程中,我們其實可以運用持續進步的工具及技術,找尋更好的方案來回應現今的社會需求。並透過這些創新案例的追蹤監測,反饋累積到法規制度的調適,讓治理工作者有更多元的工具,可以找到適切的策略來面對不同的挑戰情境,並再有更多的推廣與對話,讓更多人願意說出願景願意跨域合作。那麼,類似今天這樣兼顧多元目標復河川復育,就有更多更成熟的施展可能。
3/23第一屆河川希望工程獎頒獎後,《希望工程,為台灣找溪望》綜合座談中,與談的先行者們,為溪望勾勒出下一步願景。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以七家灣溪一號壩拆壩為例:雖然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是共識,但促成行動卻是因一號壩長期被掏刷就快要潰壩的壓力。工程結構損壞得強化的同時,恰是個再思考的機會:有沒有其他更好方案來達到設置的目的?現在得賦予的功能是否已經和當初背景不一樣而該有所調整?過去工程成本效益的評估很聚焦地在少數幾個特定面向,固然防洪防砂是台灣最不容易得面對的現實,但例如種瓜坑溪的作法一樣能達到防洪減災的功能,我們可以從各個案例經驗找到更多策略選項。
這剛好說明了獲獎案例秀巒壩降壩和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改善的起案情境。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曾國柱副分署長提到當時的兩個目標:壩高帶來的掏刷水勢,使得秀巒壩完工後每隔幾年就得去修復下方淘空和上方磨蝕的問題,重複的花錢整修並沒有增加已達成的防砂功效,也難以改善完工後新形成的生物廊道縱向阻絕的問題。當生命週期已走到設施功能由正轉負時,找到更有效能地維繫流域治理目標、並改善現在已形成的新課題,就有了降壩的行動方案。「竹60」縣道安全確保的必要性,也因此方案不完全移除壩體,並持續有拆後監測來瞭解這些目標是否有效達成,希望能作為山區大型防砂壩改善的參考,也為下階段玉峰壩改善及秀巒壩行動終章做準備。

北水局傾聽社會及在地的聲音,記錄在《秀巒降壩》的紀實影片中。那些村民想找回以往白石溪生命力的渴望,相當觸動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陳嘉修經理。陳經理提到種瓜坑溪發動復育的地主、和願意合作的秀巒村民,預示了唯有透過推廣和環境教育,讓更多人願意發聲願意投入,不吝給得付出更多心力、嘗試突破的工程團隊掌聲,才能突破早期對立中低效率的合作模式,讓正面鼓勵形成更互相合作的工作生態圈。

那些清淨溪水才易形成的共同記憶,在像台南市竹溪這樣的都市溪流,卻是難以乞求的。因此 臺南市政府水利局邱忠川局長認為:竹溪水質若沒有改善,景觀再漂亮也沒人敢親近。擬妥資源投入的順序和比重,讓水質先變好、防洪目標先達到;而隱密而融入觀景設施,可以創造市民接近回來了的生物的經驗。種種改善有感,就能有下一個復育的機會。


認同與合作的生態圈如何演化出來?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劉柏宏理事長期許希望工程獎能發揮更大的鼓勵作用,以指南溪為例,從社區大學到政治大學,一位一位里長的拜訪,一次次對話中滾動改變的意向,起步不容易,但成熟案例越多,學界投入在這些案例的跨域研究越多,就越能影響各社區有更多想像更多討論,讓更多領域的人加入。當被問到跨域合作不易,是否哪個Moment,大家忽然就互相來電了?劉理事長強調了累積與連結才會有那個神奇的瞬間:正式與非正式的場合,不厭其煩地溝通討論,透過連結在結識更多關係人,建構更大的網絡串連資源,就會創造更多的Moment!

那麼就讓這些Moment早早發生吧!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楊佳寧組長說:很多時候反而是像怪手師傅那些常在自然環境裡的人,討論一下就知道如何做,也就是那個Moment早就發生在他生命經驗了。當人水接觸經驗越多了,那個契機就先埋下,是一種良善的循環,要跨域就會快很多。而體制面的機會還來自工程科技的進步,現在大有條件可以在各種演算中考量更多需求及環境條件。當技術成熟需求到位,有公部門願意出來做表率。在透過案例一步步把技術工具系統化,累積到法規制度的修訂,工程師普遍能有比較多工具可用於不同情境時,就不會因為只有鎚子而把所有課題都視為釘子來處理了。而國際上的減碳的壓力,也改變業界的標準答案,整個產業必須在工法材料乃至整個工程生命週期上做出改變。



獲獎案例已經率先運用了修訂中的法規工具,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黃振全組長指出:水保工程處理的多是災害復建,最重要的還是保全對象攸關的利害關係人。而在用地難以取得的條件下要讓保障強度足夠,加上業界技術最成熟穩定的施作條件,因此過去常用的護岸1:0.3斜率和背面垂直,對生態環境相對不友善。因此水保署新推出《推動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來面對前述兩課題,希望鼓勵或補償沿線地主,協助水砂調蓄及緩衝綠帶營造,改變護岸的形式,運用其他防減災的更多可能。

這些經驗與案例,更多瞭解請參考 #2024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 系列貼文。
也邀請您親炙這些案例及其他河溪現場,一起觸發那神奇的Mom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