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享於2020.2.6台灣河溪網臉書
簡介:
和泉川,位於日本橫濱市的郊區,原本是水泥化的溝渠。其河川復育工作於日本政府仍然十分富裕的年代,1981年展開,讓硬邦邦毫無生命的和泉川找回生命力。和泉川是日本極為成功的河川復育案例之一,日本河川復育網的秘書長和田彰先生說,這是因為是復育工程有詳細的規劃藍圖,並且整個過程有高度的公民參與。
和泉川的復育,同時著重生物棲地與休閒遊憩。現在,和泉川是到高度歡迎的都市藍帶,更是小朋友遊戲的快樂天堂。即便是冷冽的冬天(照片攝於2020年2月1日),兩個小男孩仍忍不住輪流進入水中打水漂。有這樣一條活的都市河川,不但滿足親水的社會功能,也有生物棲息的生態功能,周遭居民十分幸福。
誰說都市河川不能兼具社會與生態功能?
成功的背後:
成功河川復育案例的背後,有著用心守護的公民。
位於日本橫濱市郊區的和泉川(Izumigawa),本來是毫無生命力的水泥河川,經過河川復育,將其中三公里的河段恢復近自然樣貌,不但成為周遭居民休閒遊憩的重要廊道,也是孩子們探索水域生態的快樂天堂。今天,和泉川能夠持續提供社會與生態功能,背後有一位重要的公民:居住在河邊的宮島行壽先生(封面照中的人物)。
宮島先生是退休的小學老師,長期對和泉川進行生態與水文監測。每天,固定五點鐘,他就進入河中監測,並將資料及其分析與民眾分享,定期公佈在河邊的公佈欄。我問宮島先生:如果有時五點鐘剛好有事怎麼辦?他說,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經他的訓練後,可以代替他做監測。
宮島先生也觀察和泉川的生態,而且在自己的院子打造了「和泉川水族館」,作為和泉川環境教育的場域。這個水族館唯一的「門票」,就是進入之前需要先拔除一些入侵性的植栽。
成功的河川復育的背後,都有用心守護的公民。宮島先生這樣長期無私的奉獻,守護著和泉川,令人敬佩。
後記:
日本最早的親水河川設計採取「假河川模式」,就是把原本的河道加蓋,然後在上方造出一個水泥水景,引入人工淨化的水,供人們戲水。約莫是七、八〇年代的親水公園,多是採取這樣的設計;到了九〇年代,親水的概念終於進化,以向「野川」(即野溪、自然溪流之意)的概念設計。這裡要介紹的「一之江境川親水公園」,就是稍微進化後,將動植物納入考量的親水設計。
親水設計之所以會進化,當然是因為河川工程師有反省:假河川的親水公園雖然看起來美美的又乾淨,但是沒有魚、沒有昆蟲、沒有水草、沒有鳥,玩水後也不沾一點泥巴的河川,好像怪怪的,這樣真的算是河川嗎?這樣的「親水」,跟許多老一輩的人過去在河川玩耍的經驗天差地遠!
日本河川復育網的土屋信行博士,是退休公務員,在他擔任東京都江戶區土木工程部的部長時,採取「野川」的概念來設計一之江境川親水公園。當時,土屋部長的許多年輕下屬並沒有在野川中戲水的經驗,對於溪流的認知就是水泥溝渠。於是,土屋部長多次帶著年輕下屬去鄉下的野川玩,讓他們理解什麼叫做自然河川,然後設計出了一之江境川親水公園。
「野川型」的一之江境川親水公園於上世紀九〇年代完成後,周遭的居民十分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夠「乾淨」,他們認為,有野生動物的環境不利於小孩戲水。土屋部長於是跟居民進行了多次的溝通,最後,是小孩子解決了大人的爭議:孩子們跳進了水中,玩得不亦樂乎,這才讓大人們理解,原來野川型的親水公園更好玩。
一之江境川與之前介紹的古川和小松川境川最大的不同是:水中有魚,河床是透水的,且河水是經由礫間淨化。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一之江境川親水公園當然也不完美,我覺得仍顯得太人工化,土屋部長也認為石頭放得太多了;此外,仍是有部分河段因為兒童遊戲場的需求而被加蓋。但至少是一個進步,一個轉型的嘗試。
台灣經歷了綠川柳川的假河流熱潮後,我願意樂觀相信,我們的河川環境營造也會開始轉型。學習當然需要時間,但我們可以汲取日本的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複太多的錯誤。各位關心河川健康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
Comments